每逢贵州省台盘乡的6月6“尝新节”,当地居民都会举办斗牛、笙鼓舞、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预祝稻谷丰收,已有几百年历史。随着时代发展,年轻的男女对新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篮球比赛已成为当地必不可少的活动。每到“尝新节”这天,台盘乡的篮球场便会人山人海,场内赛况激烈、场外球迷热情高昂。每一场篮球比赛都人山人海、这种气势只有NBA比赛现场才会出现,所以有了“村BA”之称。
“村BA”初期,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点赞,将赛事活动拉入国际关注视野;赛事组织邀请了大量的名人前去观赛,如主持人撒贝宁,国家教练杜锋,NBA球星巴特勒以及大量职业篮球运动员等,进一步助推了赛事的推广和传播;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助力乡村体育品牌推广和宣传,实现了乡村体育活动广泛传播,扩大了乡村体育的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 ,对于已脱贫的台盘乡,巩固脱贫攻坚的扶贫方案不仅仅只局限于学习种植技术,大规模农产品生产,而是借助“村BA”顺势而为,以赛扶产,以赛助旅,以赛聚贤。
一、以赛扶产,打造品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么去打造‘村BA’,最终还是围绕产业发展为重心,以‘村BA’为契机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台盘乡党委书记雷黔敏介绍 [2] 。“村BA”的出圈给当地的中药材、食用菌、苗族银饰刺绣手工等特色产品带来了新机遇,同时还打造了“稻 + 渔”、“茶 + 果”等复合产业,通过政府的扶持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进行合作。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从2022年开始,台江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9.7%、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56.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6%,增速跃至全省第1位 [3] 。
二、以赛助旅,文旅融合。“村BA”不仅探索了一种大众体育运动发展模式,也探索了一种做旺文旅消费,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打开方式 [4] 。根据现场调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了农村独有的田园风光。当地坚持深耕“村BA”的文化旅游IP,把文体旅融合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体育资源,建设提升文化体验体育旅游产品,推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助力乡村振兴” [5] 。
三、以赛聚贤,贤来福到。随着“村BA”出圈,台盘村的返乡人员逐渐增多,根据调查目前台盘村共有外出能人100以上返乡创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经验丰富的教练、赛事组织、策划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尤其是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刻阐述和广泛运用 [6] 。文化能够唤醒依赖特定的文化符号而存在集体记忆,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在传播和交往中阐释民族文化的社会性建构 [7]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对特定共同文化符号存在普遍的情感依赖,超越个体的自我局限,塑造着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村BA”作为一项具有乡土气息的比赛,在赛事的策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化元素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演绎出了“接地气”的农村篮球比赛。在比赛现场,不仅有激烈的篮球比赛,还有苗族舞者带来的热情奔放的苗族舞蹈、木偶艺术、芦笙等非遗表演,将当地的特产作为奖品。“村BA”的每一环节都体现出现代元素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不仅为更多人展示了乡村篮球运动背后丰富的地域文化,还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农民打造了宣扬乡土文化的平台。
目前,农民群众普遍呈现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认知低、体育意识差、体育常识欠缺等现象。“村BA”是贵州乡土文化的淳朴融合了业余体育的纯粹而成的现象级的群众体育文化 [8] 。这两方面的融合对群众体育的关注度、认知以及群体的扩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农村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更多的群众通过参赛、办赛、观赛等方式全面参与乡村体育活动中,成功的能将乡村的氛围活跃起来,使得体育更直接的融入群众内心。
现如今大部分的人都还会觉得体育锻炼和劳动的没有区别,特别是农村地区。随着乡村群众对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当地百姓直观认识到体育锻炼和劳动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提升乡村群众体育的锻炼意识。通过举办群众体育赛事,群众参与运动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稳步提升。
如“村BA”举办过程中,球场上不仅仅只有男子篮球赛,还有当地各个村寨的女性居民参与到其中。针对于当地的女子篮球比赛的比赛,裁判只有一条规则:不准打架不准抱篮球回家,主打一个玩得开心。
作为一项集体性活动,农村体育赛事常常依托于各种节庆所举办,寄托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各个地区的节庆所带来的文化各不相同,但是依托于这些民族文化而建立的集体性活动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促进村落社区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村BA”的火爆恰好印证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二元对立的价值偏见,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并不冲突。坚持发展传统体育文化,拥有现代化元素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农村体育赛事最容易产生集体记忆,从而加深村落文化认同,并成为村落文化的某种象征,进一步凝聚村落社区的精神。每一个村落的文化都来自于村民们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是一种比任何外在制度更加能够决定村民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的强大力量。当村民们拥有自信的村落文化并认可这种文化时,他们会维护这种优秀的文化、渴望村落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于很多乡村篮球人才,他们的天赋很难被发掘,训练和比赛环境很难得到保证,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天赋和梦想。乡村的小学、中学等都是青少年篮球人才的摇篮,当地政府以及乡村学校有必要重视体育科目的发展。政府应帮助和监督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的建设、分配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体育授课、增加当地青少年的体育赛事数量等。
农村体育赛事顺利进行以及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运动场所的配备情况、资金充足稳定、比赛的专业规划等等。其中完善好农村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成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此环节,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作用,发挥供给功能,承担公共体育设施与产品的供给责任和人力、物力资源辅助,同时也需要鼓励与企业、大型品牌合作,提供一定程度的市场曝光,获得在产品推广、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帮助从而实现共同商业价值的增长。
要打造特色乡村体育品牌,加强乡村体育品牌保护,实现乡村体育品牌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体育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如赛事口号、理念、符号、吉祥物、体育旅游产业、邮票、纪念品等都属于体育有无形资产,它们品牌赛事的产物,更是提高体育赛事认可度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也是发挥体育赛事文化价值的主要载体。
受限于资金、技术水平和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农村体育赛事的持续性、知名度等。农村体育赛事在招募选手、吸引观众和媒体关注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招募选手需要足够的吸引力和激励机制来吸引更多优秀运动员参加。吸引观众通常面临着参与热情不够、观赏性不高、举办规模不大和比赛质量较低等问题。媒体关注度需要提供重要新闻价值,如果热点有限,便只能昙花一现。做好市场推广,要善于结合当地民族文化,合理设置各类话题引发热度,加强赛前话题的设置和推广。
对“村BA”赛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举办农村体育赛事的成功要素:一是坚持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将现代化元素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二是坚守初心,以农民为核心,为农民群众服务;三是管理组织好每一场比赛,做到公平专业。四是利用好当地民风民俗,打造好当地独有品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村BA”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农村治理改革提供了宝贵启示,做到了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发展,还带动了农村经济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经过分析“村BA”的现有经验,运用地域特色、民间智慧与国际趋势,可将此模式扩展至其他农村体育活动,全面推进中国农村体育事业繁荣。


【资讯关键词】: